-
世族扰政
晋元帝司马睿原属于东海王越一党,镇下邳。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晋元帝渡江后倚重王氏,信任王导、王敦,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吴姓世族以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并为江东二豪,吴郡朱、张、顾、陆四氏居次。303年、305年及310年间江南发生三次叛乱,皆由义兴周氏的周玘和顾荣、贺循、纪瞻、甘卓等平定,使江南得以稳定,史称三定江南。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纪瞻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晋怀帝蒙难司马睿被天下推举为盟主,不久被晋愍帝任命为丞相,在江东建立统治。
东晋统治阶级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因为内部矛盾而始终未能重建巩固的全国统一政权。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 。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 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 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士族掌握强大的武装形成割据。王敦素来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晋元帝为了抑制王氏权势,以刘隗、刁协、戴渊等人牵制,并防御王敦,削弱其兵权。 王敦利用祖逖去世、京城防御不足,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史称王敦之乱。晋元帝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晋明帝。当时王敦欲专权,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但于324年病危。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由于王导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 。
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衍继立,是为晋成帝。由王导及外戚庾亮辅政 。当时军事重镇分由陶侃镇守荆襄地区及由苏峻及祖约等镇守淮南地区。陶侃怀疑因为庾亮的干预,使得未能辅政而感到不满。庾亮为了提防陶侃,任温峤镇守武昌 。由于苏峻及祖约对庾亮巩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满,于327年反叛。次年苏祖联军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庾亮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史称苏峻之乱。此时陶侃观望,经温峤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苏峻迎战阵亡,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事后庾亮请罪,外调镇芜湖,朝廷由王导执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遥控朝廷,与王导交恶。339年后王导与庾亮先后去世,由庾翼执政,掌握荆州军权 。
-
晋朝历史专题(一)
-
晋朝历史专题(二)
-
晋朝皇帝
-
晋朝历史人物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
晋元帝(东晋的开国皇帝)
王衍(西晋末年重臣)
刘曜(前赵昭文帝)
刘胤(前赵南阳王)
刘渊(汉赵开国皇帝)
卢谌(晋代文学家)
慕容瑶(十六国时期西燕君主)
毛宝(辅国将军、豫州刺史)
吕光(后凉太祖)
慕容顗(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君)
毛穆之(东晋将领)
陆慧晓(晋太尉陆玩之玄孙)
慕容永(西燕皇帝)
梅赜(伪造文献的千古罪人)
吕隆(后凉国君)
慕容运(西燕末帝慕容永的祖父)
慕容宝(惠愍皇帝)
吕绍(后凉君主)
慕容钟(司徒及大都督)
慕容超(十六国时期南燕最后一位皇帝)
鲁胜(西晋学者)
阮咸
慕容冲(十六国时期西燕第二位皇帝)
山涛
司马道子(东晋晚期权臣)
石崇(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司马睿
司马德文
司马尚之
司马德宗
司马绍
司马晃
司马腾
司马柬